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中物理學史復習,貢獻:,1.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伽利略理想實驗----推翻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伽利略(1564-1642),2.重物和輕物下落一樣快,比薩斜塔實驗----推翻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3.證明自由落體運動也是勻變速直線運動,斜面實驗----驗證斜面上下落距離s與下落時間t的平方成正比 ,并 定義這種運動為勻變速直線運動.,貢獻:,1. 提出牛頓三大定律,1)牛一:任何物體若
2、不受外力,將保持勻速直線 或靜止狀態(tài),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yōu)橹?3.主張粒子說—認為光是一種物質微粒,而惠更斯主張波動說,2. 發(fā)表萬有引力定律,引力的大小跟這兩個物體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牛頓(1643-1727),2)牛二:物體的加速度與合外力成正比,與質量 成反比,即F=ma,3)牛三: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直線
3、上.,貢獻:,1.開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繞太陽的運動軌道是橢圓,太陽位于橢圓的一焦點上,開普勒(1571-1630),2.開普勒第二定律,連接行星和太陽的直線在相等的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3.開普勒第三定律,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公轉周期的平方與它們的軌道半長徑的立方成正比,,貢獻:,利用扭秤裝置比較準確地測出了引力常量,卡文迪許(1731-1810 ),G=6.67×10-11N·m2/kg2,貢獻:,庫侖定律--
4、利用扭秤實驗發(fā)現了電荷之間 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真空中兩個靜止的點電荷的相互作用跟它們所帶電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之間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庫侖 (1736-1806),,( 引力常量: k=9×109 N·m2/C2 ),楞次 (1804-1865),貢獻:,楞次定律,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奧斯特 (1777-1851),貢獻:,發(fā)現電流可以
5、使周圍的磁針偏轉的效應,稱為電流的磁效應. 電流周圍存在磁場,法拉第(1791-1867),貢獻:,發(fā)現了由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guī)律——電磁感應現象,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電路中感應電動勢的大小,跟穿過這一電路的磁通量變化率成正比,E=ΔΦ/Δt,托馬斯?楊 (1773-1829),貢獻:,觀察到了光的干涉現象,當一束單色光投射到擋板時,兩條狹縫相當于兩個完全相同的光源,從而在光屏上觀察到明暗相間且等距的條紋,泊松 (1781
6、-1840),貢獻:,觀察到光的圓板衍射——泊松亮斑,把一個不透光的小的圓盤狀物放在光束中,在距這個圓盤一定距離的像屏上,圓盤的陰影中心應當出現一個亮斑,這個亮斑叫泊松亮斑,泊松亮斑,麥克斯韋 (1831-1879),貢獻:,1. 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 是一種電磁波,2.光的電磁說,1)光是一種電磁波,2)不同頻率的光在真空中波速相同,在介質中波速不同.,3)不同介質中,光的頻率(顏色)不變,波長和波速改變.,4
7、) 同一介質中,光的頻率越高,波速越?。?赫茲(1857-1894),貢獻:,1. 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2. 測定了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于光速,倫琴(1854-1923),貢獻:,發(fā)現X射線(倫琴射線),倫琴在1895年發(fā)現的.波長比紫外線更短。它的穿透能力很強,能使包在黑紙里的照像底片感光,下圖是產生X射線的裝置,叫做X射線管,應用:人體透視、檢查金屬部件裂紋,普朗克 (1858-1947),貢獻:,解釋物體熱輻射規(guī)律提出電磁波的
8、發(fā)射和吸收不是連續(xù)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學帶進了量子世界,愛因斯坦(1879-1955),貢獻:,提出光子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規(guī)律,1)光子說內容:在空間中傳播的光也不是連續(xù) 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 叫做一個光子.,2)光子能量(與頻率成正比),h:普朗克常量 6.63×10-34J.s,v:光的頻率,3) 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W:逸出功(電子
9、逃離原子所需能量),Ek:光電子的能量,惠更斯 (1629-1695),貢獻:,1. 主張波動說,認為光是一種波,2. 推理得到單擺周期公式,設計 了擺鐘,德布羅意 (1892-1989),貢獻:,預言了一切微粒具有波粒二像性,,湯姆遜(1856-1940),1897年,利用陰極射線管發(fā)現了 電子( )(榮獲1906年諾貝爾物理獎),貢獻:,2. 第一個提出原子有復雜結構,并提出原子的棗糕模型,,在湯姆遜
10、的原子模型中,原子是一個球體;正電核均勻分布在整個球內,而電子都象棗核那樣鑲嵌在原子里面.,電子,,正電荷,這個模型不久就被實驗事實否定了,盧瑟福(1871-1937),1. 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貢獻:,粒子散射實驗,盧瑟福(1871-1937),1. 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貢獻:,2.由實驗結果估計原子核直徑數量級為10 -15 m,3. 用α粒子轟擊氮核,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
11、 人工轉變,并發(fā)現了質子( )。,(質子),貝克勒爾 (1852-1908),貢獻:,發(fā)現天然放射現象,說明原子核也有復雜的內部結構,原子核,,,,,a 射線,,,,? 射線,? 射線,成份,成份,成份,電子( ),光子,氦原子核( ),查德威克(1891-1974),貢獻:,在α粒子轟擊鈹核時發(fā)現中子,由此人們認識到原子核的組成,(中子),原子核,,,質子,中子,質子數+中子數=核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